下学期了,走在大学道上,如果发现有人一路走一路谈论「色即是空」,或引用孔丘和卢梭的观点,争辩何谓理想社会,毋须觉得奇怪。他们也许是通识教育基础课程(基础课程)全面推行下,首批三千六百名学生的其中几位。随着「3+3+4」学制实施,逾六成新生2013年1月开始修读「与人文对话」、「与自然对话」两个必修基础课程,在古老文明中透过对话启发思维的传统,将进一步植根中大校园。
从经典汲取养分
把研读经典纳入本科课程,是回复四年制后通识教育的重要里程碑。廿一世纪是知识高度分化和急速发展的年代,加上全球化经济形态影响,通识教育不能只满足于扩阔知识面,更要培养多元文化识见的人才。大学通识教育主任梁美仪教授说,基础课程正是针对此而设计,「学科要求颇高,学生要阅读经典选篇,涉猎中外重要文化思想,接触文理两个基本领域的大问题,在课堂讨论后要写文章,藉此提升基本学习能力,并加强理解和吸收。」自2006年教务会通过课程大纲,中大通识老师自行开发教材,试教期间透过各种渠道征集意见,不断微调,力求完善。
大学通识教育副主任王永雄博士表示,课程推出后学生很雀跃。「不少人说『我们终于等到了!』学生对于以第一身直探原典,感觉『原汁原味』,并与作者有沟通。他们尤其喜欢小组讨论形式,与师友讲习。」基础课程试行两年,共有一千八百人次修读,从聚焦小组意见得知,学生反应是正面的。
反思为学与做人
两科必修科,来自文理工商各系各科的一年级生,均可透过基础课程作为切磋平台,凝聚成学习群体,当中各有得着。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副主任赵茱莉博士说∶「我们一位旧生邹君逸,现成为我们的兼职老师。苏格拉底一句名言∶『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人活的。』当年令他苦思不已。他想起家中长辈一生为口奔驰,从没闲暇反思,难道这样的人生不值得过?我觉得很好!这句话说进了他的心坎。我们每个课程各有十二个选篇,都不易读懂。许多问题抛了出来,留下尾巴,等待学生思考。」
王博士则表示∶「令我鼓舞的是有商科生念完课程后,对科普书产生兴趣。亦有几位理科生不约而同说,以前觉得科学是一堆死记的公式、机械化的方法,但原来与自己的人生和社会是真的有关系,这是第一次有机会反省科学方法本身。」能够引起共鸣,跟悉心选材有关,梁教授说选篇必须紧扣学生的感受∶「柏拉图的《会饮篇》讲什么是爱,其实是生命更高价值的追求;阿里士多德的《尼各马可伦理学》讲友谊,学生说都有启发。他们会思考什么叫朋友,是不是在脸书中认作『朋友』的,就是朋友?」
把改变带入生命
从学生论文和课堂讨论所见,较多人谈论的有一行禅师的〈般若之心〉,阐释《心经》的「空性」;荷马史诗《奥德塞》,讲人的成长;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,尤其是洞穴的比喻,讨论很热烈;以及卡逊的《寂静的春天》,讲人类滥用除草剂破坏环境,会勾起许多联想。王博士说论文的质素令人喜出望外∶「水准超出预期,不少文章颇有深度,能够融会贯通,没想到一年级生能够做得到。」
第一和第二届通识教育学生论文奖均已出版文集,表彰优异学生。此外,学生通识研讨会至今已办了四届。梁教授说,学生埋怨辛苦,说经典很难读,是少不免的,但如果能够进入经典的门槛,将展现不一样的视野∶「例如在去年10月研讨会,风险管理科学二年级陈文心把《心经》切入她到柬埔寨当义工的经验,并透过『相即』概念去理解当地孩童的苦难,思考自己如何能帮上忙?她希望日后贡献社会,而非只追求高薪厚职。学生懂得思索人生,这是通识科老师最感欣慰的。」
给大一生的锦囊
基础课程涵盖几千年的著作,一年级生要怎样才可以吸收个中精粹?梁教授说心态最重要∶「不要散漫,得过且过;很难得『与柏拉图有个约会』,要认真从事,否则你会错过许多东西。」赵博士提醒大家要细思明辨∶「每星期花点时间思考经典中的某一点,日积月累,将有很大收获。」王博士则大派定心丸∶「毋须担心『与自然对话』这科会很艰难,上个学期,我班上又有一名英文系学生拿到A级,文科生当然有能力融会理科概念,只要你敢试、敢讲、敢表达。」
名为基础课程,其实内涵毫不简单。在十来岁的那些年,若有幸与庄周、沈括、达尔文和马克思等碰面,那怕只得闻其一言半语,也必字字珠玑。若问收获,观其耕耘即是。
学生怎样看?
「阅读了很多经典,不单用文学角度欣赏,还把它们放在当代去思考人生、社会问题。从讨论中,同学提出很多想法刺激我去思考,也学习批判性看作品。另外,大家以不同的角度看同一文本的冲击很有趣。」
「文科生与理科生一起上课,联想会多一点。有时候未必习惯对方的思考模式,但一定要感受一下。这经验很好,若一开始便文理分班,就没这个机会了。」
其他意见,请按此。
社交网路书签